7 月 18 日,西北大学 2025 级博士研究生录取名单公示结束,唐都医院急诊科31 岁的青年医师张青青的名字赫然在列。从 2012 年那个刚走出高考考场、对未来迷茫的少年,历经临床医学本科和同等学力研究生淬炼,到如今即将踏入基础医学科研殿堂的“准博士”,张青青用整整十二年完成了一场自我雕刻与升级。她的故事里没有“天才”光环,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重来,以及一群始终为她提灯的人。

博士录取通知书
职场与考场的双重淬炼 “医学没有终点,每个阶段的短板都是下个赛道的跳板。“在考博的赛道上,同等学力考生常被贴上“起点不同”的标签。没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加持,意味着要额外通过加试科目、发表核心论文、提交科研成果证明……这些“附加题”,成为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关。备考的四年里,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社交,白天在临床工作,晚上改论文、查文献,台灯常常亮到凌晨三点。从2012年走上医学生道路,2017年首次考研失利后,张青青选择成为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培生,2018年在住培临床轮转中,带教老师的辛勤培养,教学查房,独立管床等过程中接受启发报名攻读同等学力研究生。研究生期间首篇核心期刊论文获全科年会优秀论文奖,印证着临床-科研双轨培养机制的优越性。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西安,与团队连夜构建西北地区首个武汉暴露史患者数据库。历时368天跟踪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武汉暴露史新冠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在《Frontiers in Medicine》(IF=5.49)发表。”该研究为区域精准防控提供重要决策依据。2021年顺利通过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并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学位。同年5月张青青入职唐都医院急诊科。这里是全医院“最吵”的地方——监护仪报警、家属哭喊、电话铃此起彼伏,在这里临床知识库得到了更新迭代,她申请院内课题一项。急诊科室工作让她明白,临床是“人学”,技术是基础,沟通才是灵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打破壁垒:从“边缘”到“主力”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而言,“临床工作+备考”的双重压力是绕不开的挑战。每天8小时的门诊、手术、查房已是常态,深夜的值班室、午休的间隙便成了他们的“专属自习室”。最难的是平衡——既要保证患者的诊疗质量,又要挤出时间啃下厚厚的专业书。这种“连轴转”的状态背后,是同等学力研究生对知识的迫切渴求。由于没有硕士学历证书,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等方面往往面临更多门槛。“考博不是为了‘镀金’,而是想真正提升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给患者更好的治疗方案。

临床诊疗
坚守与传承:让奋斗照亮前路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张青青用十二年在西部医学热土实现了个人成长,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既要扎根临床守护生命,也要仰望学术提升自我。从手术台到书桌,从听诊器到实验室,学历或许能定义起点,但奋斗终将决定高度。